金博体育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常见问题     |      2023-07-20 04:08

  金博体育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meta-competency)。提升学习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却是回报最高的投资。

  我们无法通过掌握一种方法就实现「快速提高」,但是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不会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

  首先,我们来区分两种学习。一类叫「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一类叫「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

  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想提升学习能力,就要从提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这三个维度入手,并且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

  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时,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某种技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这篇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学习的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给出了具体可执行的行动方案;第四个部分是个人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两种不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一种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 3 张便签来帮助大家实现「内化与应用知识」的方法:

  前几天收到一个小朋友的私信,满满的都是委屈:「小姐姐我听了你的建议去读了《学习之道》,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呀。里面讲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我还是学习不好。」

  人们在接触到新的信息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用已经知道的内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它来源于在学校中学习时老师教给我们的习惯:总是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过去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没有错,我在之前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第一篇也提到了「通过联系新课程与旧课程,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用已经掌握的公式推导得到教材给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找到新知与旧知的相同之处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处,则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学习者则会追问,这个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内容细节的差别在哪儿?适用条件有没有差别?

  市面上常见的提升人际关系与执行力的畅销书,比如卡内基《人性的弱点》,比如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人说前者是「提升人际关系的圣经」,也有人说它「讲得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错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所以根本没用」;有人说后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有人说它「老生常谈,名不副实」。

  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呢?除去个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第二种人显然更多地附会旧知。

  提出新的理论的人少之又少,但同类的书中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老生常谈」进行了「生动演绎」——你本来就听说过的道理,一直不知道怎样实践,它告诉你怎样把这些道理用在生活中。这是的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值得我们去花钱花时间在这本书上。

  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的一个表现,就是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旧知二者边界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

  在「重述信息」(I 便签)这个步骤中,很多人会止步于附会旧知,或者干脆就直接摘抄了原文中的内容。就算你把书里的这一段背下来了,它也不是你自己的。

  「重述」的意义在于「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内容,是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达的。为了达到「内化与应用」的目的,可以在具体操作时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在「回想经历」(A1 便签)这个步骤中,切忌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时间、具体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谈。讲的是认知而非具体经验。

  为了让这个步骤执行性更强,可以参考这些要素:记录的事件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叙事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原文或 I 便签的诸多要素有明确的对应。

  A1 便签最关键的是经由新的知识点刺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经验,从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获得个人成长。

  如果在原书中很重要,但是对我自己不重要,不妨到此为止,去看后面的内容吧。

  规划行动必须是自己可以实现的行动,而不是对原文的摘抄,哪怕原书的建议给的非常具体,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识。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新年到来之际「表决心」:「新的一年,我要读 100 本书,我要瘦 20 斤,我要……」;总是喜欢在考试结束后发誓「下个学期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了,我要好好学习」,通常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标过了三分钟热度就再也没碰过。

  当你打算执行「规划应用」(A2 便签)步骤时,先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标(即目标遵循 SMART 原则)。

  一个人有怎样的自我认知,就会有怎样的思维,就会有不同的工具使用类别和方法论。就像我在我的另一个回答想看书,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该如何选择? - 卫蓝的回答说过,要想更高效率地阅读,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提高自我认知,实际上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

  比方说,你有“事物发展是非线性的”的思维,知道自己对学习的投入可能带来的产出不是量的叠加。当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你可能就不再是继续增加自己学习时间和单纯靠题海等方式去学习。而是寻找“最小限制因子”。从缺口处入手。

  如果你有“刻意训练”的思维,那么你可能就知道为什么很多从小画画很好的人长大很少会当画家的——因为他们的训练单纯停留在兴趣和获得外部赞美的层面,所以他们的水平大概率会保持在业余的水平。就像一个足球爱好者,他们偶尔会踢球,但是他们都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踢,因为那样可以让自己享受和舒服。但是一个专业的足球运动员,他们会被强迫“反脚踢球”,会被要求最短时间内跑完全场。后者的训练更为“刻意”,而不是停留在舒服区内,所以后者他们的学习获得的能力水平更高。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也应该如此,不单看自己看得懂的书,否则进步会很慢。

  如果你有时差思维。你就明白原来“自己努力时不见成效,吃喝玩乐的时候成绩反而好了”并不是吃喝玩乐带来的学习进步。就像自己听到1000米外的声音,声音的发生实际是3秒钟前。看到的苍天大树已经在20年前就开始生长。而当前的努力,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够看到的。而这个时间,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个月。请相信,它一定会到来!

  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只要善于应用,绝对可以事半功倍。

  比方说,我很早以前就知道,有一个心理效应——他人在场,指的是他人在场能够促进行为的完成,提高效率。每当我一个人去图书馆分神很厉害,我就会挑一个人比较多的地方坐,因为这样自己会受到周边一定的干扰,分神也会较快回来,继续学习。

  还比方说,我知道“道德许可”——当一个人做出一件符合某行为的规范时,会放松对这规范的执行。所以我们经常会对自己说“学习了一小时了,我玩会手机放松一下吧。”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许可的表现,利用前面自己对学习行为的执行,解释自己玩手机的行为。有的人喜欢在重点知识下面划线,但是那样反而让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对那部分有所松懈,反而不利于记忆。我知道这些心理学知识,所以我会在行为发生之前,出我的行为,然后进行改进。

  看得到努力的结果能够刺激人们更加多地努力,产生心流,甚至成瘾。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成瘾的,就像巴普洛夫的狗那样对铃声上瘾。关键在于正反馈。如果想要保持对学习的适度热情,我的建议是建立可视化的反馈系统。

  游戏让人成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的反馈可视化——“还有10积分就可以升级了”。而且非常速度——“打死BOSS就可以领取屠龙宝刀了。”两者都能够让人立刻感受到完成某一行为之后的奖励。人的决策大脑——边缘系统非常喜欢做出能够快速得到多巴胺的行为决定。所以,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努力可视化,得到反馈。比方说,下载一些英语单词软件,每天完成多少词汇量的积累。将自己的日常行为分数化——完成一章书的阅读5分。在自己看完一本书后奖励自己吃块巧克力。记录自己行为和进步的点滴。这些都有利于保持自己对学习的热情。

  我们做出一个行为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我们高中的时候经常作息表安排的满满的,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进入状态,但是大学的时候往往没有固定的课表,学习上没有固定的教室,这样自己需要花相对较多的时间去决策学习的时段和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上了大学就不习惯和学习效能降低了——因为没能培养起时间感和空间感这样的习惯,也就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良好的习惯能够减少意志消耗,让一个人更容易进入状态,进行学习。

  身体健康的人拥有更高的应激能力和更为良好的内分泌系统。同样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健康的人能够更为专注。而且健康的人能够保证更为持续的学习时间,嗯,颈椎痛的人就知道金博体育。生理上,人人都会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也就是超限作用,这是因为神经细胞持续接受相同刺激后,会产生适应,提高刺激阈值。所以一个人学习久了,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一段时间后,最好能够出去走走,那种休息属于“主动娱乐”,非常有利于减缓大脑疲劳。

  推荐书籍:《自控力》《金字塔原理》《瞬变》《影响力》《如何阅读一本书》《决策与判断》《社会心理学》《行为与进化》《混沌学》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重复和锻炼,进入自己的大脑,成为思维的一部分,几乎很难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方法论进步却很小的原因。所以,请尽可能去使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让他们进入思维当中,包括这个答案。

  不到一天饭钱,却可饱食一生的自我提升类书籍《反本能》已经上市啦。新书销量已破20万册。

  我相信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将想法变成行动,将困境变成机遇,将运气变成实力。我也希望你能够少走几年弯路~点击链接,可直接购买:

  是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那些最核心、最常见的大脑能力,全部都是可以成长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懂得,大脑成长的奥秘?

  学生时代,我一直是所谓的学霸,尤其初中高中时,在全市高手集中的学校里称霸,同学对我的评价从来都是——“天生聪明”“天才”。

  这个刻板印象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长时间之内我都不敢告诉别人,在小学时,我的成绩很平庸,对于奥数之类的难题毫无兴趣,作文也不生动,记忆力也一般。总之,勉强可能算是一点点小聪明,离“很聪明”尚有距离,“天才”更是离我太远。

  如此的平庸,以至于我上初中的重点班都没考上,还是花钱买进去了。大家都知道,高中比初中难,初中比小学难。小升初,是竞争最弱、最容易的一个环节(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如此的)。在这个最简单的小升初环节里我都没什么竞争力,你可以预估我的天赋水平有多少。

  然而到初三的时候,我的天赋出现了一次大爆发。从初一时候的班级十名左右,到初三的年级12次月考全部年级第一。这是第一次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开始惊讶于我的“天赋”,认为我超级聪明。尤其数学物理之类较难的科目,老师在黑板上出一道题,很难的压轴题,其他同学还在抄老师的题目,我就把题目从思路到答案都做好了。这更是我所谓“天才”的佐证。

  那时候我自己都奇怪,怎么好像脑子突然聪明了?真的,有些题目的思路非常奇怪的,我就是莫名奇妙的能想出来,第一次见到就会做。那段时间,我的思维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的同学,原来看起来和我差不多聪明的,突然一下就被我拉开了差距。这个差距,不是他们的学习不认真了,就是感觉在智商上出现了差距。

  高中的时候这个情况再一次重现。进了全市最好的省重点高中,高手云集,竞争更加激烈了,高一时,我在班级里只有20名左右的水平,年级里300名开外。但是到了高二,我突然又智力爆发了,进入年级前10名。真的是智力爆发,不是更加努力了之类的。论努力程度,我高一时就已经足够努力了。

  很多年以后,我回顾那时的场景,逐渐明白为何会出现那种突然的智力爆发。尽管那时是我因为一种非常搞笑的原因而选择了对应的行为,今天我却发现,正是那搞笑的原因促使我一路成长。

  在上面两个智力爆发的时期,我都做了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智力、脑力逼迫到极限,形成一种强烈的大脑的力竭感。你可能不太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大脑的力竭感,让我先来解释一下,当年的我是因为什么样的可笑原因而选择了这种方式。

  或许有人知道,当年有一部火遍全中国的日本格斗漫画,叫做《七龙珠》。七龙珠讲述的是战斗种族赛亚人的战斗故事。漫画中赛亚人的战斗能力超强,源于他们的一个种族特点——每一次体力用尽、濒临死亡后又活过来,战斗力就会飙升。所以在漫画中多次出现一个场景——赛亚人将全身所有的力量全部用尽,极端疲惫、表情极端痛苦,在死亡边缘垂死挣扎,滩在地上,连用手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当赛亚人度过这个难关后,他的战斗力就会大涨。

  我看多了这漫画以后,如此的沉浸其中,以至于不知不觉就把这种“体力用尽濒临死亡又被救活”的模式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当然,我没法找人打架打到全身力气用尽,于是选择了把难题当做敌人,把大脑的思考力当做体力,经常采用这种“脑力用尽濒临死亡”的模式来学习。

  你也可以想象,假设你的身体状态是做俯卧撑20个就会累了,那么,当你做了30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感觉?就会感觉非常累了,很想休息。但是你又强行做到了50个,这时候,又会是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已经到极限了,必须休息了。可是还不行,还要再继续做下去,一直做到100个。

  然后,你把这样的力竭感类比成大脑的感觉,就是我在上面的两个时期,所经常感受到的状态。

  你一定要理解,大脑感觉到劳累,和产生这种力竭感是有多么的不同。长期工作以后,我们的大脑自然会感到疲惫,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一个战斗力超强的格斗家,几天不吃饭都会饿趴下。

  可是让赛亚人不断变强的不是不吃饭的饥饿乏力,而是吃饱了以后,却在短时间内以高强度的格斗把能量全部耗尽。对应的,大脑的力竭感也不是因为持续工作太长时间而疲劳,而是,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就极高强度的使用脑力,然后造成大脑的力竭感。

  那个时候,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着一道超级难题,连续死磕几个小时(一般2-3小时左右)。这几个小时,我不是面对着难题发呆,而是持续高速思考和尝试,快速消耗脑力。

  我不知道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感觉,很痛苦,非常的难受。我想一般人肯定会忍不住去看答案或者放弃,因为真的太难受了,感觉大脑要爆炸。实际上,一般人的习惯是20分钟左右放弃,30分钟很多人就到忍耐极限了。可是我一次次不断逼迫自己持续更长的时间,一次次把自己的大脑思考力耗尽。

  这种痛苦,没有体验过,不会知道它能够强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的告诉你,初中我进行这种突破的时候,有时会痛苦的趴在桌子上哭。

  是真的哭,不是用夸张的手法去形容,而是真实的会哭出眼泪来。这种哭,也不是那种生气了、委屈了、很悲伤的流泪,而是力竭的哭,有气无力的哭, 连哭都哭不出来的哭。

  你要区分,这不是因为做题做不出来的痛苦、自卑、恨自己无能的哭,而是不带这些情绪,仅仅是因为力气用尽后的痛苦式的哭。具体表现为,只要放弃思考,躺倒床上休息,就立刻不会哭了。

  一段时间内,我每天晚上在家里反复使用这个方法虐待自己的大脑。大约1个月之后,我就感觉到了文章第一部分所说的那种智力的爆发。这是我初中的经历金博体育。高中时候与此类似,不过由于已经有了初中时候的经验,倒是没有累哭,而是在力竭之后失神的瘫软趴在桌子上。

  这种力竭感,给予了我两次爆发式的大脑成长。原来,我们每一个人,真的是大脑能力的赛亚人。

  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这种从超级赛亚人的身上领悟出的力竭模式,居然还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找到了一点对应的证据。

  当我们记忆文章的时候,最习惯的方法就是反复读,反复背诵。当我们反复背诵的时候,实际的模式就是,尝试背诵一下,如果哪个地方忘记了,想个几秒钟(一般不超过15秒),然后就确认自己是真的忘记了,再次去朗读课本。

  在你背诵文章的时候,可以尝试不断测试自己。注意,不是单纯的反复朗读,而是稍微读一两次后,就强迫自己尝试把文章背出来,很费力的去回忆刚才背了什么内容,不能几秒钟就放弃了。这种方法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朗读要强的多。

  从力竭的程度上来说,第一种方法耗费的脑力就很低,而第二种方法就很耗脑力。你可以尝试一下,在好像已经遗忘了文章的时候,强行逼迫自己去长时间回忆,不准再去看书,持续5分钟以上——仅仅5分钟而已——脑子在不停的想,不准发呆、不准停下来,会让人觉得多么的疲惫。

  有心理学家统计了几百个关于记忆的实验,最终明确得出结论,正是这种费力、痛苦、让大脑疲惫的主动造成力竭的行为,造成了记忆效果的提升。这种力竭感,在记忆的学术研究领域,叫做effort processing(耗费努力的信息处理)。回忆文章的时候感觉越困难、越消耗脑力,记忆效果就越好。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巧合,还是真的是对大脑运作方式的一个确认呢?我们还可以继续看。

  比如,比起简单的普通学习(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费曼技巧是一种被广泛证实有效的深度学习的方法。费曼技巧能够同时促进人的记忆和理解,尤其是对于比较难的内容的理解,有很好的效果。

  所谓费曼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在大脑中模拟给别人讲课。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费曼技巧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这种不太费力、不会造成你力竭的事情,转化成给别人讲课这种比较费力、让你形成主动消耗脑力的事情。这种形式的转化让你的力竭感能够更容易产生。

  可以认为,是这种力竭感推动了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你看,不仅大脑的记忆功能会被力竭感推进,理解也是一样。

  再比如,学习知识的时候,比起普通的学习,更好的方式是写文章(或者做演讲、开课程),把知识教给别人、展现出来。很显然,写文章是要让你上升到作者的水平,普通的学习仅仅要求你拥有学生水平,那么写文章就会比普通学习更容易造成你的力竭感。或许未必真的会力竭,但是肯定要更加费力一些。

  所以,不论是大脑的理解还是记忆功能,都会被力竭感所提升和推动。大脑的其他思考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样可以。

  这种主动消耗脑力,乃至消耗到力竭的方法,极少有人在频繁使用,因为它让人很痛苦。大部分使用这个方法的人,都是被外界所逼。比如,被高考和考研所逼,短时间让自己力竭了几个月;被工作的领导所逼,短时间力竭了几个月。

  这几个月的力竭式训练,极大的开发了他们的大脑潜能,但是由于其痛苦程度太深,一旦脱离了外部压力以后,这种训练模式就停止了。

  极少有人会主动的把自己逼迫到大脑力竭的情况,因为不习惯承受这样的难受的感觉。然而,这样的难受其实是可以去习惯的。当你使用越频繁,力竭的难受感觉就会越淡。比如刘未鹏在他的著作《暗时间》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习惯这种硬着头皮做事情的感觉”。这种方法的意思就是,习惯于这种力竭的难受感(但是他所指的是一种比较轻微的力竭,与本文略有不同)

  再比如,体力上的力竭感,一样的非常痛苦,但也是可以习惯的。军人出入军队的时候,刚开始接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每天都在遭受力竭感的洗礼。最初的几天,他们会感觉无比的痛苦崩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痛苦就逐渐降低,一两年后,同样的军事训练虽然劳累,但却不会让他们特别痛苦了。

  1大脑的力竭式训练,需要是自己主动用力,而不是被动消耗。比如,体力训练,需要你主动跑20公里,而不是找个车子拖你20公里。脑力的力竭,不是死磕15个小时不休息让大脑低效的疲劳,而是在较短时间内,对较难的内容进行死磕,从而造成力竭。

  2大脑的力竭式训练过后,一定要进行充分的休息,尤其注重平息情绪。这一点与肌肉的锻炼类似,高强度锻炼而不充分休息,会造成身体的疲劳积累,让训练无效化。大脑的训练一样,高强度的大脑训练,一定要配合充分的大脑休息,散步、运动、睡眠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而对于力竭式训练所必然带来的各类情绪,则要以明确的自我认知、训练目标,以及舒适的休息来化解,否则很容易中断。

  3初期的痛苦,一定要忍住,要去习惯。不可因为一两次的强烈痛苦而放弃,哪怕含着泪,哪怕歇斯底里嚎啕大哭,爬也要爬着坚持下去。这种不断逼迫自己到极限的痛苦将永远存在,而你却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能够控制这种痛苦,平静的与它共处。

  4检验训练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你的思考能力是否真的有长进,尤其是有了一种大脑很有弹性的感觉。长时间训练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爆发力很强,自己对思维状态的调整得心应手,既可以放空脑子什么都不想,也可以瞬间集中精力把大脑运转到最高速。

  5有多大的力竭强度,就有多大的成长速度。一点点的主动消耗脑力的难受,能让你有一点点的成长;真正的力竭式训练,会让你不断蜕变,永不停歇。

  这种大脑思考力的训练,外表上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体育锻炼,别人尚且可以看见你在跑步、举重;而思考力的锻炼,别人根本无法识别,或者仅仅认为你是在普通的认真学习而已。突然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你的思考能力变得超强,忍不住感叹“你真是个天才”“你真是天生聪明”。

  最后补充一句,大部分人,可能还是微量力竭比较合适一些(包括我自己的学习策略夏令营中,给学生的课程也是微量力竭程度的训练)。进度虽然慢一点,难度却也第一点。彻底的力竭式训练,很多人可能是坚持不下去的,我自己也只是阶段性用用。

  近期知乎私信问我问题的同学和家长太多了,而我上知乎少,很多不能及时回复(知乎私信系统也不好用)。

  想要咨询问题的同学和家长,还是加我的助理微信吧:yexiuzhuli001

  另外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学习策略师,学习和思维方法,后面主要在公众号里分享。

  主要内容:拆解如何搭建系统化的学习方法,通过“动力-目标-反馈-升级-复盘”这几个关键环节,让你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有效的闭环:

  很多人说,学习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因为对于人来说,吃喝玩乐是本能,好逸恶劳是天性。

  其实这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学习行为基本都是在外界环境的压迫下,不得已才为之的”

  通俗地讲,就是:你要想办法找到自己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发现知识对自己的独特意义。

  在心理学中,关于人的特性有这样一句话:人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所以,只有当你感知到某个知识或技能对你有独特意义的时候,才会激发自己主动探索的欲望。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位老师,她想激发文科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曾经就有老师单单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增加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并且在最后,学生们的统计学成绩直接提高了一个等级。

  想象一下,学会写作之后,就更容易跳槽到好公司了,因为我的简历会因为写作技能,包装的比别人更精彩

  学会写作之后,我也能像自己羡慕的那个博主一样,在自媒体平台呼风唤雨,拥有自己的小粉丝

  学会写作之后,我就可以跟别人互怼了-那些傻X营销号总在微博上瞎bb,我顺手来个逻辑无漏洞的回怼文,就能把他扒的底朝天

  学会写作之后,我就可以给自己维权了-以前在职场上受了委屈只能憋着,现在受了委屈还能附送自己一篇10万+

  总而言之,想要激发自己主动学习的欲望,别只盯着“学习XX”这件事,而是要去散发性地思考,把学习生活化,利益化,形象化。

  学习这个知识对我有什么好处?对我身边的人有什么好处?我在哪些地方可能会用到?等等。

  当你思考出知识与你之间的强关联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一直保持专注、自信的学习态度。具体怎么做呢?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学习和情绪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想要保持专注的学习还要学会管理情绪?

  因为:学习活动就是一种深层的情绪活动,情绪体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

  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压力太大,焦虑情绪太严重的时候,是不是根本没办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学习呢?所以,也有人说,痛苦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会降低人的认知能力。

  而想让自己始终处于高效、专注的学习状态中,就需要用到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唤醒“自我效能”了。

  “自我效能”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它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赖,对自己的自信程度。

  目前,自我效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企业管理,运动等社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运动领域,教练就经常采用唤醒运动员“自我效能”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在竞技场上获得成功。有一名滑雪运动员,叫泰勒,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突破自己获取更好的成绩。因为在每次比赛之前,他总是会进行一系列的担忧,担心自己判断不准,担心自己出现什么意外无法完成比赛。但是在学习了自我效能相关的心理学课程之后,他用想象法来帮助自己树立自信,调整情绪。

  在比赛还未开始之前,就想象自己已经顺利完成比赛并夺得第一的样子。以此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种方法,泰勒最终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信念,从焦虑变得专注,并最终成功加入了美国国家滑雪队。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学习活动中,情绪体验对人类的思维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想要让学习这件事变得事半功倍,关键在于掌握情绪管理技能,唤醒你的自我效能。毕竟在轻松自信的状态下,你才有可能越来越专注和投入,才有可能产生心流。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想象法」- 想象自己已经完成某件事的样子。

  比如,大多数人常常会犯这种错。定个目标:“今年我要学会小提琴”。这种“新年愿望式”的目标基本上不会对你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它不够具体,对行动的指导性不强。

  所以,大家都清楚目标一定要量化。但是,为什么目标被量化之后会更容易实现呢?

  短时记忆的记忆空间非常有限,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三四个事项,维持几秒或几分钟。而长期记忆的空间非常大,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内保存各种已经习得的专业知识,用到的时候轻易调取出来。但大脑处理信息是有规则的,所有的信息只有通过短时记忆的处理之后,才能进入到长期记忆中去。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掌握一门技能,那么记忆顺序也一定是从短时记忆开始,再转换为长期记忆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复杂的专业知识分解,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的原因。

  这里提一个重点:阶段性目标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小步迭代,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通俗版:我们在给自己定学习目标的时候,要遵循一个要点--设定的目标不能超过你现在的认知水平,让你感觉太难,学不会;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没有学习效果。

  而要根据自己现有的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空间,这个空间就在刚刚超出你现有知识和技能方位的边缘位置。学名叫“机会窗口”。

  在游戏中,大部分关卡的设置就很好地利用了“机会窗口”。游戏的设计者让玩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升级打怪,每一个新关卡的设计都比前一个难度稍大一点,从而引导玩家不断提升游戏技能,获得过关的成就感,而同时,玩家也会享受着游戏中的自己渐渐变强大的过程。对于学习来说,我们照样可以把它当成游戏,帮自己设置关卡。你学习过程中为自己设定的每一个阶段性小目标就相当于游戏中的每一个关卡。你要做的是在完成每一个阶段目标之后,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然后再把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设定得略微难一些,从而有效提升知识水平和技能,并激发成就感。

  制造反馈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习惯写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目,都整理到一个本子上进行反复的复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进行自我提醒。

  比如,你可以让他人帮自己制造反馈金博体育,在《刻意练习》那本书中就反复提到了导师的指导对掌握一门技能的重要性,因为一对一的帮助和提点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解决你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有效学习导师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不过,在反馈这件事上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反馈方式应该是分步骤进行的。当你做出一件事之后,不要直接去寻找答案,而要逐步引导自己进行思考,一步步地逼近正确答案。

  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其实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融会贯通”,这是真正的把知识内化,变成自己认知的一种表现。

  所有的知识往往都是有一定关联的,当你能把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就能够有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科学地理解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系统化的思维其实是指能通过表象,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而有效学习的核心就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思考。

  先来看「推论假设」。推论假设说白了就是利用假设的方式,引导人们进行推理的方法。推理能够有效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最简单的推论假设方法,就是对所学知识或者现象进行假设提问。比如,当你遇到一个需要深入理解的东西时,问问自己“如果怎么样,会发生什么”。

  举个例子,乔布斯在世的时候,就非常重视“推论假设”这种思维方式。当他想弄清楚某种想法背后的逻辑时,就会进行假设问题。比如,他常常会问手下的产品经理“钱不是问题的话,你打算做什么样的产品?”“如果要砍掉一半功能,你回怎么办?”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都很具有启发性,会促使被提问者对自己所在做的事情产生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再来看「类比推理」。“类比”这个词大家都知道,就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学习。而类比的好处呢,就是可以让你迅速理解一个你本来不熟悉的事物。

  曾经,李叫兽在看一本心理学相关的书时,读到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人的爬行脑,是指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作为普通人,这句话我们看一眼可能就过了,但李叫兽当时就这句话研究了一个多小时。

  为了把这句话弄清楚,他强迫自己必须要找出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案例来佐证这句话的正确性。比如,他想到了iPod的曾经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文案之所以绝妙就在于实践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那句话。你可以想一想,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是不是比直接说iPod内存大要有效果的多?

  通过推论假设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事物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快速熟悉自己本来不懂的知识。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使用这两种方法,一定可以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所学的知识从底层逻辑到表象都融会贯通。

  想象一下,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状况,以为自己懂了,但如果让你给别人口头转述一下你到底学了什么,你却说不明白。

  其实大多数人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自己过度自信。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比实际懂得要多,而过度自信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有效学习。因为你觉得自己懂了就不会再继续深耕了。

  回顾与反思其实结合成一个词也叫复盘。复盘是围棋里面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每次博弈结束之后,双方的棋手要把刚才的棋局再重复走一遍,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加深对这盘棋的印象,方便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方法。

  在专业棋手训练的过程中,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复盘。而学习知识和技能也一样,需要复盘,需要反思。

  一直知道「复盘」这个概念,但是具体怎么做却完全没有思路,所以也从来没动过手。直到前段时间,看到XXX的公众号上经常发一些牛人事迹,而在这些事迹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点就是:他们都习惯做复盘,而且习惯做每日复盘。

  那时候,我就对「复盘」动心了,但也迟迟没有行动,那时候我的逻辑是:因为我不会做,所以打心眼里下不去手。但是连手都不肯下,又怎么能从「不会做」变成「会做」呢?就像我经常跟大家吼: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写作的,你不动手去写,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欠缺,又怎么能进步呢?

  所以,今天就拿自己的这段言论来怼自己。什么都不管了,直接干。第一次干成什么样不要紧,只要以后慢慢能变好就值了。

  复盘这个词从棋局中来,指的是:专业下棋高手们会把大部分的训练时间放在复盘棋局上,观察这盘棋还能怎么走,我是怎么输的,我能怎么赢回来。

  而我做复盘同样也希望能达成这个目的:我希望能从自己的「昨天」看到不足,并策划好「明天」应该如何进步。

  1-1知乎发布了一篇追热榜的文章,问题为《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获赞30,基本没有涨粉。

  1-2XXX邀约内容运营合作,主要负责知乎机构号,具体合作方式未定,从内容产出到运营,合作形式比较重。

  1-5在知乎里看到了不少以内容取胜的大佬,比如昨天添加的好友-XXX,靠内容,不互赞,知乎涨了3万粉;比如知乎群里的XXX,做减肥相关,8月份开始做知乎,公众号粉丝涨了6万

  2-1知乎这个问题基本上算是扑街了,在回答的时候,我大致翻了一遍高赞答案,看到很多人直接开始批判「学生思维」有多么多么差劲,当时我的第一直觉是:大家都怎么了?学生有这么不好吗?

  以前我和大家分享过,写作要写自己相信的东西,所以我就去写自己相信的东西了。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知乎上学生还是比较多的,而替学生说话应该也会获得不少支持,但现实是,这个答案最终还是凉凉了。

  ①我追这个热榜的时候,已经不太热了,甚至开始下降了,所以我进入的时间不对,应该再快一点;

  ②这个热榜本身就不是一个好问题,只是单独地提出了“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而没有对问题做详细说明,比如,提问的人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场景限制。这种不清不楚的问题容易让大家产生分歧,而分歧之后就可能会有第③个结果。

  ③大多数人不喜欢别人给出的带有偏见的答案,于是开始互相踩,而对于知乎热榜来说,互相踩只会拉低这个问题的热度。

  2-3对于地狱周招生,没有大力去宣传。可能需要从下面几个方向做一些调整:

  ①招生文案修改,地狱周成果文案添加,比如学员XX的知乎回答已经到4k赞了

  ②一些报名优惠和奖励措施,现在的售卖方法对读者来说不够刺激,比如原价多少,几天后涨价到多少;比如 ,优秀学员退还学费等等

  ④可能是我太骄傲了,做课程还是不能闷着声做,起码要让大家知道我在做这个事,让大家对我在做的事情有有印象。我可以不发朋友圈,但公众号发干货文的时候,还是可以给自己留个小小的广告位的。

  ⑤目前的审核流程可能偏繁琐,需要回答好几个问题才能报名成功,对于学员来说,回答这些问题1个礼拜的时间可能太短。

  2-4「上稿小分队」这个东西,可能和「持续创作群」我给大家的改稿福利冲突了,毕竟在「上稿小分队」我不帮忙改稿,但在「持续创作群」有改稿服务。

  这个东西可能是我本末倒置了,下个月「持续创作群」的改稿服务撤掉,换其它活动。

  2-5不多说了,内容为王。但是去翻看了一下XXX的知乎,她只有8000关注啊,怎么公众号却能涨到6万粉呢?是时候好好研究一下她的答案以及引流公众号的套路了。

  另外说回做内容,垂直以及成体系,比什么都重要。对于知乎来说,热榜是个红利期,但也不是什么相关热榜都要去追。可能会导致心浮气躁,答案写不好。

  3-1关于知乎热榜:速度要快,问题要优质,关注答案里面相反的意见多不多,多就不能追,因为会互相踩

  3-5考虑知乎的定位问题,要么以个人成长,个人经历为主,要么以学习方法,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系统性的知识为主;

  其实写完这个很粗糙的复盘已经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了,在刚刚提笔的时候还担心自己不会写,这不是写出来了嘛,突然之间有了教训也有了目标,明天也要加油鸭。

  当然,这还没有完全结束,因为第二天的复盘要加上:总结中需要完善部分的完成情况

  好了,这个答案写太长了,今天就这么多,来回顾一下讲过的内容:如何帮助自己构建系统化的学习方式。

  1:学习是感性脑和理性脑共同作用的一种思维活动。首先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理性脑帮助自己理清,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它对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用处,其次我们要利用自我效能来帮助自己有效管理情绪,享受学习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优化阶段性目标时,要张弛有度地进行学习任务。并通过自测和他测的方法,给自己制造反馈,提升学习效果。

  3:想要构建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关键在于利用好“推论假设和类比推理”这两种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你有效地进行深入思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4:复盘可以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你可以写复盘日记等方法,对自己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复盘,调动理性脑进行慢思考。也可以在学习结束之后,咨询别人的建议,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知识的更新迭代。

  有效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要看到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碎片化时代,人人都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成为自身学习活动的主导者。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静静教主。一个超走心的「学习、思考、个人成长」账号

  在很多爱学习的小伙伴中,会被划分为这样三类人:初级学习者、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而区分你自己属于那一类人的关键,就在于你对待学习这件事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这类学习者,通常会规定自己在一个月之内必须看完多少本书,看的越多自己就越满足,可事实往往是“懂得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同时,他们认为读书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方法,所以他们会更注重于一些高大上的书籍,看到别人说某一本书特别好或者有名人推荐,他们就会马上去看,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容易听风就是雨。

  也倾向于把书本当成权威,喜欢在各类书籍与材料中寻找答案,不会举一反三,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为了应付或者是拿到证书,这类人很像我们所说的“书呆子”,会学习,却不会学以致用。

  中级学习者刚好就弥补了初级学习者的缺点,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要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注重效率,在学习视频课程时会选择多倍速播放,听到重点会立马输出笔记,不会一字不差的去看一本书,而是着重寻找书中可以解决自己问题的精华。

  也不会因为这本书没有看完而感到可惜,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能力有没有提升。

  他们会把成长类书籍当作一个医生,根据自身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药”,一边学习一边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会把实用类书籍当作自己的老师,学会之后就立马输出、践行。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某个知识或技术以后,一定要去用它,说百变不如做一遍,学到就用用到。

  这类学习者拥有着最高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把书本上的概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当这类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组织成一门自己的课程,用来教授别人。

  不管我们学习哪种类型的知识,都会涉及到其中的一些概念,很多人喜欢对这些概念死记硬背,与其冒着会忘记的风险,还不如彻底的把这个概念给理解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而且,你不仅要把这些概念内化,还要在理解之后拿来教授别人,也许或有人不解,我辛辛苦苦学来的知识这么轻易就教授给别人,那我不是吃亏了吗!

  所以,最好的学习能力就是在学习某个知识以后,立马输出、践行、分享出来,教授给别人,而教授别人的过程就是你深刻记忆的过程,也可以拿来做自己的付费课程,化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