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体育3月25日至27日,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中国教育报刊社协办,闽江学院委员会、福建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闽江学院研究基地承办。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福建省委有关部门负责人、福州市有关负责人,来自国内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原闽江职业大学建设亲历者代表等参加研讨。本版摘要编发部分研讨会发言,敬请关注。 ——编者
2022年4月25日,习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了“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政治嘱托和明确要求。习的重要讲话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新发展。 第一,深刻把握“走新路”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根基。坚定不移走好“新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得到全面落实。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第二,深刻把握“走新路”的根本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坚定不移走好“新路”,必须始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两个大计”高度认识教育的战略定位,将“六个必须坚持”贯穿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全部实践中。 第三,深刻把握“走新路”的根本任务。习反复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好“新路”,必须始终坚持源源不断造就“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使命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在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中续写新的辉煌。办好思政“金课”,科学构建思想教育教学课程群。抓好“三全育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第四,深刻把握“走新路”的重要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坚定不移走好“新路”,必须自信自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深入追寻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深入开展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 第五,深刻把握“走新路”的基础工作。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坚定不移走好“新路”,必须切实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坚持党管人才,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坚持育引并重,着力形成评价标准科学、层次分布合理、梯队衔接有序的人才人事政策体系,塑造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 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障。一是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需要党的领导。为谁培养人是教育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方向的正确和目标的实现。习主席明确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提出的“九个坚持”,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党的领导是贯穿“九个坚持”的一条红线,是一条总纲,纲举目张。 深刻领会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一是领导内容的全面性。党在教育事业中的政治领导要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思想领导要掌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坚强的组织和健全的领导体制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领导范围的全覆盖。虽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职责不同,但都应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领导体系的全方位。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要体现在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 准确把握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基本途径。一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三是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切实做出成效,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他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办好思政课是要放在战略层面来考虑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把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全局中去考察。习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因为这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怎么培养的问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其次,办好思政课,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极其重要。习提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的实质就是讲办好思政课与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就为我们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大课堂”。 再其次,办好思政课要知难而进,乘势而上。习对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当然,要做到“六个要”“八个相统一”是很难的。唯其困难,所作的努力才更有意义、更加伟大。乘势而上,是指今天的时与势对我们办好思政课是非常有利的。除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外,最重要的时与势就是党的二十大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大学讲的,也是对全国高校讲的。要做到这一点,办好思政课是最为根本的。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全社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显提高;党政各级领导部门和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基本形成;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群已经建立起来;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已经编写出来并投入使用;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科学,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明显改进;条件保障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对一体化建设宏观研究还不够,整体规划不周密,金博体育教学内容还存在一定的重复,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等等。 针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金博体育适应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还需做多方面努力: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其核心要义,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要遵循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做好思政课程的合理设置,制定好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要着力建构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体系;要统筹安排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高质量的教材;要完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要健全管理体制;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营造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大家做长期努力,久久为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金博体育在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科学指引下,教育系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习的深情关怀和悉心指导。习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并提出殷切期望。学校全体师生满怀感恩爱戴之情,持续将学思践悟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向深入。 一是争做理论研究阐释的“先行者”。厦门大学具有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镇。去年,学校成立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围绕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教育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努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发挥重大作用的研究基地、宣传平台、高端智库,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服务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学理支撑。 二是争做建设一流大学的“奋进者”。“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习赋予厦门大学的崇高使命,也是全体厦大人的美好夙愿。厦门大学坚持以习重要贺信精神领航,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优势,以高质量教育涵养源头活水、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激发动能活力、以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力量,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三是争做发展福建教育的“领跑者”。百余年来,福建的山与海哺育了厦大;厦大也牢牢扎根八闽大地,不忘以高山深海般的情谊回馈福建。厦门大学在加快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习的重要嘱托,发挥福建省高等教育“排头兵”作用,与兄弟高校携手共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福建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同频共振。 (作者系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强调:“从现在起,中国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来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就意味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这就意味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因此得以演进,进而推动文明形态变迁。所谓现代化,就是基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现代生产力的出现,推动人类文明从古代向现代转型和发展的过程。然而,不论是生产力,还是整体文明内容,都需要由人来承载。这就意味着,在现代化推动文明转型过程中,既需要不断培养与新的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人才来承担起新文明建构的任务,又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成员适应新文明形态。正如习主席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的贺信中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因此,也必须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而展开。 现代教育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而且还要为现代文明培养合格社会成员。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围绕文明发展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不断推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创新和发展,成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作者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西安的决定。学校师生响应号召,“听党指挥跟党走”,孕育和形成了伟大的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习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西安交通大学胸怀“国之大者”,弘扬西迁精神,勇担国家使命。 健全制度机制,确保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做到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三个贯通”。二是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分管领导专题会议—牵头部门协调推进—责任部门单位抓落实”工作体系,加强二级党组织书记、党支部书记例会,用好难题、举措、责任三张清单,做好师生、机关、学院支部共建活动。三是深入学习习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培养大先生。 强化思政引领,挖掘西迁精神时代内涵。一是构建“馆—研—展—教”研究传承矩阵,建设西迁博物馆、西迁精神研究中心,举办爱国奋斗精神研讨会,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研究,出版60余种西迁主题图书。二是组建院士、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辅导员、团干部、学生骨干六级宣讲体系,举办线场。三是充分发挥西迁精神政治引领、文化感召作用,持续开展“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等活动,近一半毕业生留在西部建功立业。 推进产教融合,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探索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推进成果孵化,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智力资源共享。二是组建基础应用前后端、学科专业横向间、校企深度融合的“双导师”团队,在重大科研攻关和有组织科研中培养创新人才。三是探索建立校企联合的研发组织管理流程,确保研发质量和进度。四是通过“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机制,实现人才共引共享共用,联合政府、龙头企业,打造开放共享的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中心。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