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浙大!爱笑的女孩总会到达最远的地方!|在浙师你也能金博体育官方网站

  行业动态     |      2023-03-22 23:58

  金博体育深夜十一点,沈文可从图文回到寝室,翻开厚厚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导读》,轻声点亮台灯,继续投入到下一段学习,耳机里温柔治愈的嗓音循环吟唱着“我要去看得最远的地方”“相信敢飞就有天空那样”。这是去年夏天保研期间,沈文可平常的一天。“记得当时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幻想着自己走在浙大的校园里开启研究生生活。金博体育官方网站 ”

  当大二时期保研的想法 在沈文 可心里扎根后,她就用炽热与踏实悉心浇灌,足履实地,使其蓬勃成长。作为“宽口径、厚基础”的师范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本科阶段更侧重于学习的广度,这与研究生所需要的深度存在一定差距 。于是沈文可将大量时间用于提升自身思想深度上。除了运用网络平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读资本论》等专业相关课程外,她坚持利用线上资源聆听名家讲座,每周精读五篇论文 ,整理出了近150页的笔记,归纳总结学者们的核心观点及个人思考。

  进入大三后,沈文可开始尝试 将所思所学系统性输出,着手学术论文的撰写。她深知高水平院校对于学生学术知识储备的要求,于是在导师谌林的指导下,她阅读柯亨等思想家的专业书籍,自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前 沿方法。持续打磨四个月,反复修改五六稿,这篇论文不仅拓宽了她的专业水平,也为其在后续保研面试中的出色表现奠定基础。

  然而 保研的路上总是充满着插曲。 回忆起浙大的夏令营,因为在英语面试中的失利,沈文可仅获得候补优秀营员,没有达到预期的她陷入了沮丧。然而这个爱笑乐观的女孩总能在生活中保持着一种“钝感力”,在沉浸难过之余,沈文可以著名哲学大家俞吾金先生为指引,翻开他的传记《生活与思考》,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在那个燥热的夏日夜晚,书中“生活永远在逻辑之外”一句让沈文可豁然开朗,她开始反思保研路上那些让她产生思想波动的意外,重新审视内心对于某种确定性的追逐,“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绝对符合逻辑的东西,生活一定是给你意外和惊喜的,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平和地接受生活给予我的一切。” 她选择抛开思想上的重担和束缚,继续怀抱希望和热情去面对接下来的测试。而生活也以惊喜回报了她,最终她 通过了所有参加夏令营院校的测试 ,斩获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资格,最终成功圆梦浙江大学。

  “对哲学的兴趣从生活中来。”六七岁时的一天深夜,年幼的沈文可站在奶奶家的阳台上,面对着无尽的黑暗与呼啸的风,她心中第一次产生了对死亡、对消失的恐惧。从那以后,这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几个问题: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人为什么而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女孩儿心中哲学的萌芽与开端,也成为她通往哲学求索之路的起点。

  初中时参加模拟联合国,高中时担任模拟政协社社长、政治首考拿下满分,无一不验证着她对于思政的敏锐和热爱。抱着教书育人和锻造思想的期待,沈文可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浙师出发,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读书让我产生许多思考,从而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艰涩难懂的理论概念面前,沈文可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坚持日复一日的努力摸索。大一下学期,金博体育官方网站沈文可在周志山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中,阅读到了俞吾金先生《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文,这也成为了她专业学习的转折点。“读完只觉得振聋发聩”,每每谈及这一段经历,沈文可总是难抑眼神中的欣喜与雀跃,“这篇论文打破了高中时期我对哲学固有理论体系的所有想象”。这是沈文可第一次切实感受到哲思的魅力,也开启了她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与探索。

  在王锟老师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中,沈文可认真思考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开始探索人、自然、社会三者的融贯;苏英伟老师在《美学与美育》课上对于“人—世界”里的“—”的解读让她认识到人与世界的交互关系,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联系,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在一堂堂课中,沈文可逐渐摸索出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慢慢而坚定地行走着,漫漫而深刻地思考着。

  本科阶段广泛的学习过程中,沈文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紧密结合。“理论不仅用来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而只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可能改变中国。”她坚信理论必须扎根现实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身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要肩负的历史重任。因此,沈文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作为研究生阶段深耕的方向。

  “认识自己的无知”是沈文可的座右铭。“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热爱思考。知识是流变的,没有办法记一辈子,但能力是真正属于人的。”沈文可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她也总是在生活中保持着对于周遭事物的思考,将哲学从“课程”的概念中脱离出来,尝试构建起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

  沈文可深知“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在“哲学与创新工作室”与林子赛老师的结缘,让沈文可第一次有机会走进课外学术项目,开始调研民办高中师资建设问题。临近中国成立100周年,沈文可决定将目光聚焦于红色家书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学术史梳理后,她了解到当前社会对红色家书的收集和关注较少。于是,沈文可与团队成员以《“浙”里寻笺,“信”火相传——浙籍人100封红色书信整理研究》为主题展开实践探索,前往浙江省11个地市搜集优秀员留下的红色家书。

  历时一年多,沈文可与团队成员将整理出的10万余字的家书汇编成册,并创新“入耳、入脑、入心”三步传播方式。一封封白纸黑字的信件被制作成有声书上传至浙江新闻客户端,其中《浙师大团队品读浙籍人红色书信:陈望道给郑振乾的信》一文阅读量高达23w+,评论区纷纷留言“好感动”“好有家国情怀”。

  当看到最真实的大众反馈时,沈文可切实感受到红色信仰的温度,也更坚定自己对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根脉的决心。最终,沈文可和团队成员也取得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的好成绩。

  “去辩论吧!金博体育官方网站”辩论是沈文可大学前就为自己定下的规划。刚刚进入大学,沈文可以清晰的逻辑、快速的应变在新生辩论赛中脱颖而出。在校新生辩论赛决赛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更应该注意自我缺失倾向还是自我中心倾向”辩题中,面对持“自我中心倾向”观点的对方辩手不断质询和否定,沈文可及时调整紧张心态,巧妙地抓住对方语言漏洞,以己方观点予以有力回应和反击,成功扭转局面,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欢呼与掌声。“这次经历,让我真正爱上了辩论!”

  陌生的辩题,无数个在26幢教室激烈讨论的深夜,不断地出论、推翻、模辩,她一遍又一遍打磨自己的思维,从校新生辩论赛冠军一路升级为浙江辩论联赛亚军。经历无数的比赛,耀眼的成绩填满了她的履历。丰富的辩论经验赋予了她出众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她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思维体系。

  在哲学的海洋中探索,在辩论的原野中奔跑,沈文可并没有失去与现实的接触,她总是专注于鲜活真实的生活本身,用心体会平凡日子中的美好。“每天都要有一件喜欢的事”是沈文可对待生活的态度。无论是和朋友们的校外聚餐,还是与好友共同奔赴一场海的旅行,幸福在她这里总会变得容易许多。她用一块甜甜的蛋糕结束自己疲惫学习的一天,也会用一首舒缓的音乐来抚平沿途路上的波折。

  “坐在飞机上看世界,再大的困难也会变成微小的尘埃。”经历了哲思的淬养,沈文可面对一切都不再慌乱。她所展现出的坚韧,仿佛是罅隙中的那株松苗——从不困囿于周遭的困境,永远拼尽全力追寻想要的远方。她享受独处的平和与坚定,享受自洽而精彩的日子,但也始终保持“我思故我在”的清醒,在漫漫长夜里拥有抬头看太阳升起的勇气,心无旁骛地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